第三百七十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1/2)

当时《纽约时报》就曾引用一位叫阿尔伯特?毕克默的美国观察者的话,一针见血地说,“实施这样一项伟大工程的最大障碍只能是中国人民对所有外国人所保持的敌意,以及他们自己的迷信思想。”

“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们长长地切开大地,破坏了正常的节律,转移了大地仁慈的力量,它们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了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也就是说,该不该修铁路的争议点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修铁路会不会惊动祖先,二是会不会破坏千年的农耕经济模式。

但身为穿越者的林义哲却知道,这些其实都是表象。对于铁路,老百姓及地方乡绅其实并抵触之意。因为交通运输如果畅通,便于商品物资流转,带给他们的只有好处和便利。

在中国修铁路的最大阻力,其实是来源于传统的士大夫们的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顽固坚持!

而作为穿越者的林义哲,很早便开始着手研究破解这个难题的办法了。

现在,他对此已经有了腹稿。

而李鸿章,也已经猜到了林义哲的办法。

园工!

对于林义哲说动海外华商报效捐资修园一事,清流言官们一直异常痛恨,认为这是“媚惑君父”,“害民邀宠”的“激ān佞之举”,但慑于慈禧太后的威势和此前上书反对的几个言官都被整得极惨的前车之鉴。不敢大张旗鼓的公开反对,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便会跳出来以此做一番文章。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林义哲之所以甘冒着“千夫所指”的风险促成园工,并不是为了上位邀宠,而是另有目的!

“园工需木甚多,皆得从台湾番地开采,现下采木由番民承办,船政由海道转运,均极妥贴。然京津之陆路转运,不甚便利,颇费时日。若是有铁路的话,则不但节约时日,亦可减省民力。”林义哲道,“此次皇太后如若召见,当面启之。”

“皇太后必当应允。只是如何堵塞清议之口,还得预为说项,不然,将陷皇太后于为难之地。”心思缜密的李鸿章提醒林义哲道。

“少荃兄所虑,愚弟已然想好了说词。”林义哲笑了笑,说道。

“噢?说来听听?”李鸿章浓重的眉毛猛地一扬。饶有兴趣地问道。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